你支持中國制造業采用機器人技術嗎
機器人的來臨,是否會直接威脅到中國這個制造大國。近傳的水深火熱的工業4.0,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瑞泰內部做了個小小的調查,以下我們列舉出正反兩方。
正方反對機器人代替工人:
在中國,大部分都是以工人作為勞動力,機器人并沒有得到廣泛推廣,中國是人口大國,海外企業在中國都有加工廠和投資建廠,看中的都是中國廉價的勞動力。例如我們晶振行業,鼎鼎大名的愛普生晶振,在蘇州高新園就有自己的工廠,NDK晶振在蘇州也有自己的工廠,例外的是中國NDK晶振制造工廠只生產民用產品以及無源晶振,有源晶振和軍工級別的產品都需要從日本總部下單。如果一旦中國所有的勞動力都改為機器人生產,中國有多少個工作項目會受到一連串的影響。甚至會消失。假使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晶振工廠,一旦晶振廠家全部使用人工智能的機器人進行生產調試,那么晶振工廠的工人就會失去工作機會,在這個條件下,可能技術工程師也沒有多大的用武之地了,大家可想而知,如果連技術工程師也無法用到的話,那么技術工程師根本就不用考證,無需文憑,無需考大學。這樣一來,教育行業會受到牽扯,人類生產制造都無需用到人工了,都采用智能化的機器人,從人性的角度來講,大家都不會感到有壓力。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子,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對于中國的產品質量,大家都感到不太放心,當然也有人認為智能機器人生產出來的東西既有效率又提高了產品質量,這點當然不可忽視。但是結果可能會讓更多人的失去工作,全球將只會出現兩種極端結果,特別富有和特別貧窮的人。
反方認同機器人代替工作:
根據研究計算,在一般性制造業中人工成本在整個企業生產過程中所占的比例高達50%-70%,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退。雇請人工越來越高的成本以及各種法律法規限制,使得成本價格不斷升高,這就是所謂的人們工資在漲,物價也在長,十年前的10元錢比現在的100元錢值錢。再加上現在90后都已經全部步入社會工作,家中的嬌生慣養使得大批的90后不愿意加班,甚至求職中對工作非常挑剔,頻繁辭職跳槽,不愿意從事簡單枯燥的機械式勞動以及對工作環境的要求,進而企業就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來雇傭和維持,這樣就無形加大了企業生產成本。因此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勞動力成為了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機器替代人工的腳步確實越走越快。工業革命以來,蒸汽機、電動機、內燃機的發明和改良,使機器在提供動力方面遠優于人力和畜力。而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進一步提高了機器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使其在重復性、程式化的工作上,擁有比人更為優越的精確度和穩定性。
在汽車工業和電子行業是工業機器人應用為廣泛的領域。在汽車生產線上,工業機器人已成為非常重要的設備,各個部件的生產幾乎都需要工業機器人的參與。比如在車身生產中,大量壓鑄、焊接、檢測等應用目前均由工業機器人參與完成,特別是焊接線,一條焊接線就有大量的工業機器人;而汽車內飾儀表盤的生產,則需要表皮弱化機器人、發泡機器人,后的產品還需要切割機器人;汽車車身的噴涂由于工作量大,且具有危險性,也都由工業機器人代替。粗略估計,完成一輛汽車的制造,至少需要8套機器人系統。
然而,從機器產生以來的歷史來看,機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一方面,機器長于按既定規則做事,卻弱于直覺反應、推斷以及復雜溝通和創造等能力,而這些正是人類的強項。另一方面,機器在替代人工的同時,不斷創造出新的產業和就業崗位,促使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斷演變。例如,機器人取代大量藍領工作,但同時也創造出機器人設計、生產、安裝、運行、維護等方面的崗位。
從某種角度說,自動化普及對于就業崗位的維護也有正面作用。如果不能持續創新、采用先進的技術,對一個企業而言,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對一個國家而言,則會由于喪失產業競爭力而失去更多的就業崗位。隨著近年來勞動力工資、土地價格和商務成本的持續快速上漲,發展中國家以低成本為基礎的國際競爭力正在被削弱,通過引入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自動化設備,不僅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保持成本優勢,而且能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和精致化程度,帶動產業的轉型與升級。而且,用機器替代人工也是應對老齡化社會、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
當然,盡管技術進步提高了生產力,進而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但機器并不會自動惠及每個社會成員。獲益的是機器的擁有者和使用者,而那些被機器替換下來的勞動力則不得不接受更低的薪資,甚至陷入失業和貧困。應對自動化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就需要調整社會再分配結構,將機器帶來的生產力提高所創造的財富,以公共物品的形式回饋社會,比如給失業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進行再就業培訓,使失業者適應新的工作崗位等。
目前,以機器人、人工智能、三維打印、在線協作制造等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興起,具有更高智慧的機器正在進化,機器將能夠比人類更廉價地完成越來越多的工作,人類智能也遭到越來越大的挑戰。參與和機器人的合作,我們才能夠在機器與人的競爭中獲勝,否則,剩下的只有淘汰。
瑞泰認為,智能機器人能夠增加產能,會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原本中低端的勞動力會被高端的勞動力替代,它將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能夠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更多更具有科技含量的技術。歐洲的一些研究表明,一個工業機器人可以創造3.6個工作崗位。因此,這并不是一個你贏我就輸的游戲,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是可以實現雙贏的。
大家是支持正方還是反方呢?說說你的意見。
好消息!瑞泰電子微信公眾號上線啦!手機掃一掃關注瑞泰電子微信,每天同步瑞泰官網新資訊和晶振實拍現貨圖